我国兽医药学科近年研究与应用进展(Ⅰ)

1 重要主题
  近年兽医药学国内外在基础药理学、药代动力学、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毒理学、兽药残留及食品安全、抗菌药和抗寄生虫药耐药性、新兽药及兽药制剂研发等方面,有许多新的进展。  袁宗辉的《兽医药理毒理学近年进展》[1] 重点讲述药代学-药效学(PK-PD)模型、药物转运体(drud transporters)、受体(receptors)和表遗传学(epigenetics)及其研究进展。李冰和杨亚军阐述了“多种抗菌药物PK-PD结合模型参数理论”在不同动物给药方案的优化设计。陈杖榴、曾振灵分别阐述抗菌药的PK-PD给药方案对预防细菌耐药性的意义。杨大伟报告利用PK-PD同步模型试验,建立头孢喹肟对大肠杆菌的合理给药方案,以图提高抗菌效果并降低耐药机率。  沈建忠综述《兽药残留检测技术发展趋势》和《小分子化合物抗体制备研究》–包括多克隆与单克隆抗体、单链抗体、基因重组抗体、核酸米源抗体、纳米抗体、抗转运蛋白、荧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和受体等特异抗体的合理设计原则,及其在兽药、农药、生物毒素、激素、重金属离子、环境污染物等(分子量不超过5000的小分子化合物)的痕量检测中的作用。李蓓蓓等在《大环内酯类药物抗菌作用分子机制及其耐药性研究进展》阐述,大环内酯类药物对细菌的作用靶位是核糖体,引起细菌核糖体在合成蛋白质过程发生“流水线”堵塞(药物结合靶位变异,抗菌活性物外排和酶修饰失活)是它的耐药机制。  邓旭明(2011)文章《细菌性感染治疗的新思路-抗毒力策略》[2]–为解决抗菌药的发展赶不上细菌耐药性速度的问题,近年一些研究机构或制药公司正在将抗菌药的研发从杀菌或抑菌方式转向干预感染过程的模式,开发抗毒力药物。已经发现一些天然物与合成物可以通过抑制细菌毒力因子的表达或活性,使细菌不容易在动物体内定植,而被机体免疫系统清除,作者研究发现黄芩苷具有这类作用。邱家章报告:金葡菌α-溶血素是金葡菌分泌的一种自组装的毒素,可以通过结合在动物敏感细胞的细胞膜上形成插入性七叠体而产生溶血毒性。黄芩苷能抑制金葡菌α-溶血素七叠体的自组装,从而抑制α-溶血素的溶血作用,有开发为抗毒力药物的前景。邓旭明(2009)的报告“抗生素抗炎活性的研究”,认为一些抗生素除了抗菌、抗病毒活性外,还具有抗炎和提高免疫的作用,并以抗生素治疗败血性休克和急性肺损伤及抗哮喘气道炎的研究(慈鑫鑫)作为为例证。张雪梅试验报告氟苯尼考的抗炎作用是通过调控细胞因子的释放而得到发挥。  李逐波著文“定量构效关系(QSAR)在设计合成新药物分子”的应用,并介绍以鱼腥草素同系物-辛酰乙醛为模板,合成得到2-辛酰丙醛亚硫酸钠(HOU-C8C1)、2-辛酰丁醛亚硫酸钠(HOU-C8C2)和2-辛酰己醛亚硫酸钠(HOU-C8C4)3个具有良好抗菌与免疫活性的化合物;以及以大蒜新素为模板,合成获得的九种有很强大抗菌活性的大蒜新素衍生物。  于录发表《基于功能基因组学的抗微生物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和新药研发》,介绍使用结构生物学进行基于靶标结构的药物设计和结构优化方法、及生物芯片在开发抗感染新药的作用与应用。蒋智钢综述《蛋白质组学及其在细菌耐药性研究中的应用》,详细介绍蛋白质组学(基因组、细胞、组织或生物的全部蛋白质成分所具有的功能、相互作用的模式和机制)在临床诊断、治疗、细菌耐药机制研究、新药开发方面应用的意义。
  
……
……
本文全文刊于本杂志2012年10月刊,可从知网下载或向本刊订阅。

原创文章,作者:刘 少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10687

(0)
刘 少娟刘 少娟
上一篇 2012年11月14日
下一篇 2012年11月2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中国动物保健》杂志投稿邮箱:zgdwbj@163.com。如果您浏览到页面信息存在问题,请将该页的链接发送至publisher@zgdwbj.com。谢谢!